韵书
𥰙 𠻗 𦃇 𣮉 𠠍 𢤂 𩧋 𥌛 𩌃 𢾁 𨵈 𩇯 𤪌 𧡺 鬿 𧰙 𪘫 㺿 𢓡 𤇴 𧋘 𥉘 𧡨 𦉈 𨛬 𧢦 𢜽 𡖂 𦝢 𧝋

去声作阳平声

𥝈 𥳊 𦒎 𨘇 𢈶 𢖫 羿 𢘽 𥰰 丿 𩊒 𤤺 𢢞 𡢖 𢰂 𧫚 𩪧 𤹝 𩍘 𣖾 𥉆 𥉻 𩥉 𤫝 𨿠 𢄢 𩏚 𠭥 𢴨 𥄔 浿 𣨶
繁体或异体字:
拼音:guǐ  韵部:

〈动〉
    (形声。从言,危声。本义:责成,要求)
  • 同本义
  • 又如:诡求(要求,责求);诡驳(责难驳斥);诡责(责备;责问);诡令(责令)
  • 违反,自相矛盾
    • 诡,违也。——《西京赋》注引《说文》
    • 容服有仪谓之仪,反仪为诡。——《贾子道术》
    • 诡自然之性。——《淮南子·主术》
    • 古今诡趣。——《淮南子·辩亡论》
    • 言行相诡,不祥莫大焉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淫辞》
  • 又如:诡故(违反本心);诡局(同诡句、诡论。哲学名词。加以肯定或否定都会获致相反结果的局面、论点或述句)
  • 隐蔽;隐藏
〈形〉
  • 怪异,奇异
    • 其名为吊诡。——《庄了·齐物论》
    • 诡文回波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。注:“奇异也。”
    • 殊形诡制,每各异观。——·班固《西都赋》
    • 神仙诡诞之说,谓颜太师以兵解,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,实未尝死。——·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
  • 又如:诡形(奇异的形状);诡特(奇特怪异);诡喻(奇诡的比喻);诡说(虚妄怪诞的言论)
  • 欺诈;假冒
    • 持诡辩以中伤人。——《汉书·石显传》
    • 求利之诡缓。——《荀子·正论》。注:“诈也。”
    • 汉求等,匈奴诡言死。——《汉书·苏武传》
  • 又如:诡对(以虚伪、欺诈的言辞对答);诡遇(打猎时不按礼法规定而横射禽兽);诡弊(欺骗蒙蔽);诡得(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)